閱讀 3545 次 玉樹地震災區受損房屋修復加固幾點建議
摘要:通過參加玉樹震后危房鑒定工作,并仔細分析《玉樹地震災區城鎮受損房屋建筑安全鑒定及修復加固拆除實施辦法》等相關文件資料。對受損房屋修復加固的幾點建議。...
玉樹地震災區受損房屋修復加固的幾點建議
陜西建工集團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劉 彤
2010年六月,筆者參加陜西省住建廳組織的玉樹震后災區危房鑒定工作于六月中旬進入災區展開工作。玉樹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是玉樹州氣候的特點,全州氣候只有冷暖之別,而無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個月,暖季4-5個月。年平均氣溫-0.8C°,年最高氣溫28C°,最低氣溫-42C°。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藏區建筑物根據地理氣候和傳統習慣,既有生土結構、木結構、土石木,也有砌體結構、混凝土結構建筑。震區建筑已損壞倒塌須重建的是一部分,筑另外一部分建筑物是受損的,修復和加固數量巨大。震區接觸一些修復加固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此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并仔細分析《玉樹地震災區城鎮受損房屋建筑安全鑒定及修復加固拆除實施辦法》等相關文件資料后。本人認為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加措把房屋建筑劃為傳統結構和非傳統結構這一思路是切合當地實際情況的。
非傳統結構是指現代意義上的結構形式,即磚混、框架結構等,傳統結構是指磚石、木石或磚木石結構類型的建筑。非傳統結構修復加固完全可以依照現行建筑施工相關規范及法規進行處理。而傳統結構的建筑物是無法用現行規范和法規加以明確定義和適當處理的,并且許多建筑處于相當簡陋的狀態,而且是一種相當原始狀態下搭建完成的建筑物。傳統筑物是災區最大的一部分,受損程度不同,并且這些建筑物非常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據調查了解,有以下幾個共性-----層高低,墻體厚,窗戶小。這幾個特點是當地氣溫較低造成的。層高低,空間小,室內的溫度容易升高,墻體厚和窗戶小是有利于保溫。這類建筑而且多為兩層,一層堆放雜物,二樓住人。玉樹地區地大人稀,房屋完全可以蓋一層,但發現大部分傳統結構是蓋了二層的,經過觀察主要是一層比較潮濕,室內外地面高差非常小或者完全一樣。這就造成一層潮濕不宜居住,而建造二層進人居住,但是二層的傳統建筑物結構不合理,再加上砌體垂直度控制不好,本身建筑物局部就處于失穩狀態。震后房屋往往是二層傾斜開裂,一層反而受損不大,也說明一、二層之間的連接是有問題的。因此建議,二層改一層,一層增加地面墻體防潮措施,即可入住,簡單易行,且造價低。
傳統建筑中木結構部分占很大比例,災后重建時一定要盡量少用木結構建筑。因為玉樹州為“三江源”地區,樹木稀少,木材稀缺,一旦采用木結構建筑,必然會對當地稀少的樹木造成沖擊,不利于水土保養和植被涵養土地。所以木結構房屋盡量少用。本人于2010年參觀汶川、北川及阿壩州災后重建項目的考察,藏區房屋多以磚木結構混合搭建,雖然有利于抗震,卻不利于當地生態建設。大量在江河源頭區域砍伐樹木,后果可想而知。
藏區許多房屋建筑依山而建,本身就處于滑坡體上,震后山體松動,在余震和雨雪天氣下,極易產生滑板和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災害,因此要嚴格選定重建地址。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要考慮到,還需當地群眾積極配合與研判,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震區災后重建工作已經在政府組織下,全力以赴展開中,如何能科學、嚴謹、有序,展開此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災后重建一定要講科學,講勤儉辦事,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方針真正落到實處。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文徑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審核)
·海南島海文大橋是國內首座跨越地震活動斷層的特大橋
2024-1-29
·瀘定地震中典型隔震建筑震害長什么樣?
2023-9-23
·中國院任慶英大師談結構加固改造設計感悟
2023-5-25
·淺談一個既有建筑抗震鑒定與改造加固
2022-7-27
·窯洞結構性能評估及修復加固關鍵技術科技成果通過評價
2022-5-18
·淺析鋼結構加固設計原則和計算原則及加固和配合技術
2021-8-9
上一篇: 淺談高層住宅電氣豎井優化排布方案 |
下一篇: 淺談建設工程項目團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