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9301 次 淺談在建筑創作中如何實現城市觀及和諧性
摘要:對于參與城市建設的主要角色,如何看待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有很多的經驗,但也有很多的教訓。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看上去很有創意的建筑,但是反而破壞了城市空間的和諧性。基于這一點,我個人也感到當我們談到原創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到原創的基本內涵?...
建筑創作中的城市觀
這次年會有一個展覽,叫原創建筑展,最近也是在很多場合聽到原創建筑的問題,總體來講,我也是覺得中國建筑應該進入到一個原創的時代。但是我多少有一點點擔心,我們今天如果在某一種很有激情的情況下去談原創的問題,我覺得會不會忽略掉一些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所以我覺得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問題,應該是我們在原創當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從這點講,我也覺得今天中國城市的發展,在快速的建設當中,問題還是很多的。當然城市是個大問題,就建筑學來講,我覺得對于每一個建筑師,對于參與城市建設的主要角色,如何看待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有很多的經驗,但也有很多的教訓。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看上去很有創意的建筑,但是反而破壞了城市空間的和諧性。基于這一點,我個人也感到當我們談到原創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到原創的基本內涵?
同時我也認為建筑作為一個綜合性服務的行業,也不像一些純藝術一樣,可以談到個人化的、完全超脫的心理的感悟,或者說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實際上原創的基礎是非常雄厚的,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切斷過往的經驗和教訓,來談今天的原創。
我將我們的工作體會匯報一下:第一,我覺得建筑師對城市環境的態度,首先應該是尊重,首先應該談到作為我們設計的新的項目,是對一個既有的城市環境的新的介入,應當對原有的城市環境、原有的建筑師的工作,應當是一個尊重的態度。第二,我覺得建筑師對城市的公共利益、公眾利益的立場,應當是非常明顯的,應當是尊重,而且多加考慮。第三,我覺得建筑師對地域性和場所精神的追求,實際上也是從城市特有的環境當中,去發現它的特點,然后來表達在自己的建筑當中。
然后是我們的原則:第一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第二是關注人與城市的關系。第三是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策略。第四是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城市文脈。我們經常會走得比較極端,前些年在城市的改造當中,拆除了很多歷史建筑,大家有很多的爭論,也受到很多的批評。今天,當把舊城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家越來越看重的時候,但又不能摸、不能碰,變成了一種非常消極的做法。甚至為了要恢復某一個城市的歷史上階段的形象,大造仿古建筑,我個人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學術立場,我個人感覺應當對城市文脈有所尊重,但是又應當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
在我們工作室的工作當中,我們通常第一是對城市資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相信所有的職業建筑師都有這樣的習慣,一個設計并不是拿一個地形圖、拿一個任務書就可以開始做的,而是應該到現場去考察、收集所有的相關信息。第二是在場地限制條件下尋找所有的機會,所有的場地都有局限性,但是又同時帶來提示。第三是對功能和使用模式進行再認識,我們經常碰到在一些項目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任務書,或者功能與任務的描述,是非常地傳統。如果把建筑向前推進,實際上要考慮到今天生活的變化對原有建筑功能的影響,所以我們每次在討論一個新的項目的時候,愿意把功能和使用模式重新進行認識。第四,在所有分析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整合,一個理性框架的整合,同時又要有一個超越。換句話說,整個的構思,應該來自于一個領袖分析的基礎上,做出一個有意思、有創意的建筑。
下面我想結合我們自己的工作實踐,介紹幾個項目:
第一個是介紹一下我們在北京做的一個項目,德勝尚城文化小區。這個項目是在北京舊城的邊上,在德勝門的起點上,是傳統文化和商業結合很熱鬧的一個地區,這是北京的二環路。對這個地方的設計,實際上按原來的規劃,這是一個科技園區,是我們開始在科技園區的規劃當中的一個項目。這個場地,實際上歷史上是一個城市的城鄉結合部,原來的城墻、護城河,在這個位置上,在這個外面實際上是從北京的北部,進城的一些做生意的人居住的地方,所以都是一些比較簡陋的平房區,在解放以后的發展當中密度越來越高,形成了很多的棚戶。但是當我們按照甲方的邀請,參加這個項目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地方已經被拆除了,場地只剩一些零零星星的樹,在德勝門城樓旁邊已經形成了高架,整個現場的情況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們覺得作為北京的建筑師,在這一個場地上做一個設計,如果我們只看到這條橫線,然后看到規劃條件,顯然可以有很多的解決方法。但是我們特別覺得應該考慮到這個城市文脈的延續,所以我們還是把剛才的規劃模型,還有老的圖紙上表現出來的歷史信息,進行整理、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這個地方雖然不規則,但是仍然有很多院落,還有很多的胡同,形成原來城市的環境。我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當中設計的建筑,也希望能夠保持原來的城市格局和脈絡。可以看到我們采用了分解建筑體架,中間形成一些建筑之間的空間,這些空間又和原來胡同的位置,也有一些對應的關系。這就使得原來城市街區的感覺,還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下來。二是我們也希望整個建筑的布局,能夠形成在北京的一種城市的空間結構。我們希望整個外圍,因為有城市的干道,旁邊又有居住區,空間上像原來的四合院一樣。所以我們在布局當中,有考慮這樣的一個特點。整個建筑都圍繞一些不同大小的院子,院子里面就是入口,門許多朝向街道,而是朝向里面。我們按政府的要求保留了大樹,同時又用老材料把整個空間當中的景觀和場所的裝置進行了處理,使建筑把某些已經消失的地域環境能夠表現出來。在這兒,原來的胡同基本上是在這個位置上,現在在這兒開辟了一條斜街,主要的目的是把公共空間和德勝門的城樓對應起來。這樣的話,德勝門的城樓就成了這條街的別景,這個空間和德勝門的關系就比較明確。我們做了很多的屋頂花園,而花園又沒有按照很常規的花園的做法做,而是把原來的院落、原來的房子以及片段,在這兒做了一些再現,形成了若干院子交織的基地。
這是建成的幾張照片,這是面向德勝門的入口,德勝門在后側大約幾百米的地方,這是保留的大樹,這是一條斜街,也就是德勝門辦公場地的入口,這是一個小的茶室,下面是這一帶服務的餐廳。所以我們希望這塊能成為現代的辦公小區和古城結合的一個影子。再往上走,走到臺階上,可以看到一些片段的老墻,這些地方都是原來圍繞大樹的老院,我們把一些院墻和宅基地重新搭建起來。步行街,將來作為七個辦公小樓共享的空間,底下我們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空間,和將來可能經營的商鋪。這是從德勝門外的大街上看出來現代的建筑,和我們恢復的建筑之間的關系。我們的建筑沿著城市的主要干道,是比較封閉的,這里是辦公室的走廊,外邊是封閉的。像北京四合院的墻一樣,沿著城市是封閉的狀態。在封閉的外墻邊上,我們還有一些開口,建筑之間的開口。這些開口,實際上就是原來的胡同,我們把胡同的名字留了下來,作為歷史的遺跡。我們在這兒用銅做了整個地方的模型,使在這兒辦公的人可以知道城市在這個街區以往的情況,這個模型恢復的年代應該是清朝末年。這是在一棵老樹下,看到老的和新的場景的關系。也是在原來場地的位置上,找到一些門樓的位置,當然這些門樓在我們設計之前已經被拆除了,所以我們到其他北京的一些舊貨市場和有些搬遷的地方又去找,找一些可以原封挪過來的小城樓,實際上它只是一個裝置,沒有什么功能,像話劇的一個布景。這樣的一個做法,實際上和做仿古建筑的立意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它當作一個裝置,表現城市的景。我們覺得這個地方如果都恢復成傳統,會影響城市的功能和發展,同時這些仿古建筑的本身,使用功能也是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我們的做法就是如何相互之間建立一個交融的關系。
這座樓實際上蓋好已經有兩年了,七棟樓已經銷售了五棟,個別甲方進來以后有點不習慣,提出門能不能開在大街上,我們多方解釋這是北京的一個特色。
第二個項目是我們在西昌,發射衛星的地方,彝族的一個文化聚集區,在這兒做了一個文化中心和文化廣場。位置在川南,川西南地區,靠近云南。我們的項目和發射衛星沒太多關系,主要是為彝族做一個文化中心,當然也是為了提高這個地方的旅游價值。對一個地方文化的表達,在以往多數大家都可以想到地方的建筑,但是在這個項目當中,實際上我們通過考察現場,大部分是我們照的照片,但是也有部分是雜志上的。彝族姑娘都穿得很漂亮,但是家里非常地簡陋。實際上我們最后把對這個地方城市特色的表達,轉向了對彝族服飾文化和工藝品的關注,從中選擇一些機會。整個規劃是由中國城市規劃院做的風景區的規劃,由很多單位參加了環湖風景區的改造。廣場實際上是火把節廣場,彝族月歷每年六月底都有一個火把節。我們選擇的方法是沿著廣場,和自然的土坡,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坡。彝族的火把節,大家都是站在山地中的平地上,載歌載舞,周圍的人都站在山坡上看。它的功能是這樣,這邊是城市,文化中心主要的入口是在這一側,主要有一個大劇場、兩個小劇場,還有電影院、多功能廳。我們做了一些民族工藝品的專賣店,形成了對接,便于文化中心的日常經營。
我們在正東方開了一個口,使廣場和日出日落能夠建立一個方向性的聯系,使這個建筑雖然沒有方向,但是和時間、天體有關系。主要立面的演示方法,主要是來自于我們對服飾語言和圖形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種推導的過程。為什么做這個建筑立面?實際上是朝向東和朝偏南,因為日照非常強烈,有點像昆明,人都曬得很黑。如果朝向過多暴露給陽光的話,里面建筑材料的色彩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這也是我們看到彝族的民居,為什么窗戶開得很小,里面很暗,可能和這個也有關系。自然通風的考慮,包括一些技術措施,一些生態的策略也都在這里采用了。
這是很快的速度建成的,是06年的4月份開工、10月份建成,是非常快的一個項目,做工也非常粗獷,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實踐。剛才我們說到城市的話題,西昌雖然是個小城市,但是個很有特色的山頂城市。這是劇場,非常大,所以我們外面做了一個金屬的網,晚上有燈光,白天銀色的金屬網也和彝族姑娘的頭飾、銀器呼應。這地方的氣候很好,所以最后竣工的時候,草皮鋪上去也還可以。這是花墻,我們也叫濾光器。本來想做彩色玻璃,但造價太貴,后來做了熒光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對城市空間的營造,以及對自然光線、氣候的掌握,同時也能夠表達出對彝族同胞的智慧和色彩斑斕的服飾語言產生的呼應。這是晚上的時候,火把節廣場,道路還不太夠,但是可以看到舞臺非常亮的燈。
下面介紹的是在寧波,已經竣工但還沒有完全竣工的一個辦公樓,在寧波比較偏的地方,原來是一個政府接待的小賓館,我受開發商的委托,做了這么一個項目。這個地的周圍是很好的河道,旁邊有一些老一點的住宅。這是賓館的原狀,有一個小的花園,這個花園現在被道路和賓館切開,所以這部分變成了開發用地,而這邊就是住宅。所以我們覺得既有環境很好的居住,同時又有一些城市周邊比較低矮的建筑。這邊如何考慮和住宅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把完整的辦公樓,切成了三部分,使長度和住宅有所呼應。另外,寧波是個水網縱橫的很有特色的城市,所以我們在設計當中,在辦公樓進口的地方增加了情趣,有淺的水面。這是包括綠化空間和建筑空間的滲透。
看一下照片,辦公樓從河道交叉口的地方看過來,這是住宅,這是我們把建筑盡量分解,和住宅的尺度相近。這是站在橋頭上,城市的一個界面,路已經建成,這是一個完整的尺度。這是路基,前面預留了一段綠化帶。這邊是朝向住宅,因為還沒有完全竣工,綠化還在恢復,一部分樹是保留的,一部分樹是重新種的。底下的部分,有一些餐廳,有一些會議,這部分我們用灰色的色調,用磚的尺度,表現出原來一些老街的感覺,這和上面白色的建筑形態是不一樣的。
下面一個項目在大連軟件園,我們曾經做過幾個辦公樓,后來業主因為有很多的電腦公司進入這些辦公樓,急需要有軟件工程師的公寓,所以讓我們做小戶型,40多平米一戶,一個密集的居住空間,但是給的環境非常有限,寬度只有20米,長度有110米。我們在這兒也考慮到因為量比較大,高度要超過周圍的住宅,所以我們采用的辦法是和周圍的建筑,底下這部分拉成一條水平線,我們控制在七層,實際上是在八層。整個空間當中,集合了很多青年人來住,周圍沒有活動場地,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運動的公共空間,下面還有城市開放的餐廳,還有成套的小公寓,所以實際上成了三段式的解決方案。底下的平面,主要沿著城市道路,做一些室外的餐座,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小餐廳。中庭可以有樓梯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社區,同時也解決了上下班大量人流疏散的問題。高區主要是一些成套的小公寓,差不多八十到九十平米一套,這就是一個剖面,餐廳、地下室、中庭、兩邊的小戶型、上面的中戶型。里面的中庭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社區,所以很多年輕人喜歡在里面上上下下。里面的空間,也是竣工的時候照的,現在都已經開始入住了。周邊都是小戶型,還有很多的橋,當然也有按消防要求的垂直疏散樓梯,但是年輕人可能更喜歡爬上爬下。在東北地區,也不能做太多的玻璃的天棚,因為節能的要求。
這個項目是在北京的朝陽門,這個項目還在建設當中,但是有些圖片可以看。這個地方原來有一個老的四合院,它的周圍還有一些住宅,所以整個限制條件非常嚴格,所以在設計上帶來一些問題。這是一個立體控制,變成了一個很復雜的建筑輪廓線。如何在這樣的高度嚴格控制當中,做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筑呢?實際上也是一個所謂獨創性或者原創性的條件。同時,周圍的建筑,尤其是中海油總部大樓,它也是原三角形的建筑,微微往外傾斜。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兒利用一個弧線的空間和它呼應,同時又解決和規劃條件相吻合的難度課題。場地非常窄,所以也是造成限制的條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高度要求,都是規劃經過測算之后給出的條件。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在城市規劃的嚴格限制條件下,做的一個有創意的建筑,雖然有點怪,但不是很破碎。這部分因為剛剛驗收,還沒有來得及拍照。這邊是二期,這邊是一期。
最后一個項目,是剛剛通過規劃審查的項目,在天津的響螺灣月亮島。當時也經過了競賽,有很多建筑師都有很多有創意的想法,但是一直很難滿足政府的希望,也很難滿足建筑的功能,最后我們介入。后面是高層辦公,前面是開放性的海河,對面是外灘廣場,所以之間的對話關系,我們既要和對面有呼應,又要和高層有聯系。最后形成的方案就是這樣,地下室是很多的車庫,地下一層利用和海河的交叉,也有些商業。在地面上主要是步行區,里面有酒店,也有商業,還有電影院。沿著海河有一個濱河廣場,形成了一個活力空間。現在這個項目,政府已經通過,但是還需要商業策劃,所以環節上有點后置。在朝向內側有一條人工河,旁邊主要是餐飲。
今天我的報告就說到這兒,實際上我們做了這么多的工作,都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而是我們整個工作室,所以我們有一個工作室,有很多和同行交流的場所。我覺得我自己所有的工作,應該感謝工作室全體建筑師的努力,同時也歡迎各位同仁如果到北京,有時間到我們工作室做客。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文徑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審核)
·上海的新晉網紅建筑“天安·千木”建成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2024-3-24
·發展綠色建筑助推轉型升級中建集團以科技創新助力智能建造
2024-3-20
·全國人大代表徐勝杰代表建議扶持智慧建筑發展
2024-3-20
·重慶加快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90余款建筑機器人“大顯身手”
2024-3-18
·2024全國建筑信息化行業日主場活動在云南昆明舉行
2024-3-18
·全國首個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通過竣工驗收
2024-2-8
上一篇: 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 |
下一篇: 陳旭教授談6A類布線安裝與維護系統選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