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404 次 新農村建設之“特色規劃”
新農村建設之“特色規劃”
羅明輝 趙沁芳
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南京210005
1、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現象與思考
“新農村建設,規劃先行”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科學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有統一的科學規劃,它包括人口、景觀資源、勞動力資源、物性資源和建設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必須用科學具體的建設規劃引領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的開展,然而,有不少地方的新農村的規劃似乎單純為了實現城鎮化或城市化。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城市規劃建設的方式被簡單地套用到了鄉村規劃建設上來,風土人情味濃郁的鄉村瞬時間變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一一新村整齊劃一,然而,流淌了千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樹被砍伐殆盡,古樸的青石小路改成寬闊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綠地被澆上水泥、建成休閑廣場,池塘、水渠、原始地貌……那些”抹不掉的記憶”都被抹掉了,一排排新建農民住宅小區讓人看不到鄉村氣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應等同于將廣大農村城鎮化。農村有其特定的組成方式、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有農村區別于城市的特點,一旦失去了鄉村特色,農村將不再是農村。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農村建設,一味搞農民別墅、農民新區,結果并不受農民的歡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是在革除農村生產生活陋習、合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農村各組成要素,保留鄉村特色,營造適合廣大農民居住、有利于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的新型的美好的人居環境。
這種單純的城鎮化的鄉村規劃其實是形式主義和暴發戶思想在作祟。長期從事城市與國土及景觀規劃的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從l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鎮建設中應避免形式主義的”城市化妝”行為,專門輯文呼吁”警惕暴發戶意識下城市美化運動”。在前不久的中國二十一世紀城鎮化發展戰略論壇上,俞孔堅再次提醒人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績的鄉鎮干部簡單理解為·-寬馬路,大洋房”,這可能給五千年的中國鄉村大地的生態和鄉土景觀遺產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性建設”。
作為規劃設計人員,我們一定要防止被這種形式主義所侵擾,要實事求是的做調查、搞研究,因地制宜的進行規劃,實實在在的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點實事。
由于各個地方的農村情況不一樣,有的地方自然條件比較好;有的地方工業基礎比較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經濟比較發達;有的具有較多的人文遺存等等。因此,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不可能是一個模式。這就需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此,筆者提出新農村建設要搞有特色的規劃!碧厣巹潯逼鋵嵤且环N科學的規劃觀。它要求我們規劃設計人員深入農村,實地考察農村自然環境、人口分布、民俗風情、經濟狀況等現狀,收集農民意見,對民居、農田、林園、水利、道路、供水、供電、污水排放等科學的分析和考慮,保持鄉村規劃與田園風光的統一和諧,制定出當地農民滿意、切實可行的鄉村規劃。不能為規劃而規劃,更不能全盤照抄照搬城市和發達地區的模式,搞一些華而不實甚至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破壞當地特色的規劃。
2、”特色規劃”的概念與內涵
2.1挖掘特色經濟,突出發展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積極培育農村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規模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產業支撐。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特別是村鎮建設規劃,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避免重復建設。
2.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從山區、庫區、平原、丘陵、城郊區等不同地區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發展路子和發展模式,不強求一律,不搞一刀切。根據農村不同特點,實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突出各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條件的地方應率先做到建設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
2.3合理建設、有效保護
新農村建設應尊重各地發展歷史,合理有效利用資源,優化布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耕地、水源及旅游資源,特別是注意和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各具特色的山水園林村莊。
“特色規劃”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規劃,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并挖掘事物內在優勢的一種研究行為。我們在調研、分析農村的自然、人文、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之后,可以結合當地情況,探索建設多種新農村發展模式,比如工礦企業帶動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畜牧養殖帶動型、旅游休閑帶動型、勞務經濟帶動型、商貿流通帶動型等,走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
3、工程實例——林元村居住點概念規劃
3.1現狀分析
林元村居住點是由林蒲村管轄的四個自然村(林元、外圩、沈云、南云)合并而產生的。首先,我們對這四個自然村進行調研,對其現狀進行了分析。
、村莊區位及建設現狀。村莊離鎮區僅有1km左右距離。現有居民居住分散,房屋質量中下。
、人口。林元村在就業、教育、商業、文化等方面大大依托鎮區輻射力量。從業人口中,工業從業人數比例較高,為45.3%,主要是在烏江鎮鎮上從事相關產業的人數較多;村內的配套設施主要依托鎮區的配套設施。
、旅游資源。林元村有當代草圣林散之的故居,現狀遺存為兩棟一層的院落式住宅。分別為20世紀40年代和90年代所建。住宅后院有一片苗圃,住宅內有林散之后人在此居住。
3.2規劃特點和焦點問題
3.2.1規劃性質的雙重性首先,本次規劃任務的性質是村莊規劃,建設類型是新
建型村莊。規劃的用地范圍內幾乎沒有現狀建筑,所有的居民都是從附近的林元村等四個自然村落搬遷至此。其次,規劃地塊設定在現有烏江鎮區東邊不到lkm處,是規劃中的烏江鎮鎮區范圍內,規劃用地性質在鎮區中為備用居住用 地。隨著現有鎮區不斷向東擴展,本次規劃范圍必然會成為未來鎮區的一部分。這樣,本規劃還要以烏江鎮鎮區規劃為設計依據。所以,本次規劃的性質具有村莊規劃和城鎮居住組團規劃的雙重性。這是鄉村城鎮化發展的特殊性的體 現。在規劃中,既要考慮到近期林元村村莊建設的要求,又要兼顧遠期烏江鎮區發展的要求,要解決近期和遠期的矛盾,鄉村和城鎮建設的矛盾,統籌協調。
3.2.2焦點問題一——建房模式
對建房模式的思考源于兩點因素。首先,林元村規劃的用地范圍被納入規劃鎮區建設用地范圍內。并且,林元村規劃屬于新建型村莊規劃,它要求引導附近村民進行搬遷,使周邊一定區域內的村莊向城鎮集中。所以,建房模式既要考慮到村民現有的生活習慣和居住模式的特征,又要考慮到城鎮建設對住宅建設方面的要求。
《浦口區鎮村布局規劃》建議各居民點居住建筑以多層公寓式住宅為主,分散式聯排、雙拼低層住宅為輔聯排和雙 拼住宅以2—3層為主,建筑高度l0m以下,容積率0.4以上;公寓式住宅以4—5層為主,建筑高度l5m以下,容積率1.2以下。
3.2.3焦點問題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和開發
林元村是烏江鎮唯一的特色村莊,是當代草圣林散之故居所在地,村莊建設于20世紀50年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村莊圍繞故居而建,地貌多姿,錯落有致,人口居住密集,《浦口區鎮村布局規劃》建議對林散之故居進行保 護和開發,以歷史文化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建設具有一定歷史文化遺址、居住環境良好的特色村莊。
3.3規劃設想
通過分析研究,我們對于林元村居民點規劃建設提出“歷史文化,特色居住,引城入村,城鄉結合”的規劃設想。
3.3.1“歷史文化”——延續鎮區文化主軸,設計林散之故 居附近的保護性旅游開發,同時注重故居路沿線的建筑風 格的協調和統一。
3.3.2“特色居住”——在宅基地限制范圍內提供優質的生態住宅戶型,滿足村民近期及將來的居住和家庭模式變 化的需求。
3.3.3“引城入村”——由于本次居民點建設位于鎮區整體規劃的范圍內,同期設計了部分公寓式多層住宅,協調整體居住區的模式,同時也滿足村莊城鎮化和居住模式多樣化的需求。
3.3.4”城鄉結合”——在規劃設計中(圖1),也考慮到村民搬遷的長期性和間斷性。
3.4規劃策略
將居住區劃分成幾個部分,有利于分期建設,統一管理,做到城鄉和諧發展的新型村鎮。
3.4.1歷史文化——我們通過以下幾條具體措施對林散之故居進行保護和開發。
、現有林散之故居為幾棟20世紀中期和90年代的平房,并由院墻圍合。規劃中的林散之故居,不僅對現有建筑進行整治翻新,而且規模被擴大,把原先的林散之故居的院墻打破,在故居建筑周邊增設一些相關的文化和商業服務等旅游設施,重新圍建院墻,形成符合參觀旅游要求的場所。擴建后的林散之故居占地面積約4000㎡。
、在故居路和一號路沿路靠近林散之故居的區域設置林散之故居的保護帶,規劃的住宅在高度、外觀風格、質量等方面嚴格控制:規劃的住宅為宅基地面積l70㎡ 的3層院落式住宅,在建筑風格上和林散之故居能夠協調統一,在建筑質量上嚴格控制。
③為了適應林散之故居的旅游發展方向,以及對故居路的文化旅游軸線的體現,沿故居路一線的住宅,在建筑類型考慮采用商住兩用的住宅類型,上宅下店的形式有利于服務林散之故居這一旅游景點的未來需求。
3.4.2特色居住、引城人村、城鄉結合——在建房模式上 我們充分考慮本地塊規劃的特點,從建房模式,分期建設,功能分布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地塊北側的故居路為鎮區主要道路,也是鎮區的文化旅游軸線所在道路,串聯了包括林散之故居在內的各個旅游文化節點,所以故居路沿路的景觀形象和建筑功能和質量的要求更高。地塊東南端的林散之故居是鎮內的文化遺產,所以,林散之故居附近的住宅也同樣在建筑質量、外觀和功能等方便有特殊。由此,我們的住宅分期建設采用了”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的開發原則,即沿南邊規劃路的地塊先行開發,沿北側故居路和東側一號路的地塊后行開發。首次開發的住宅,發揮了過渡和探索的功能,隨著開發的不斷深入,后期建設在建筑類型和管理模式上更為成熟。
首期開發的項目以村民自建房為主。主要解決一部分村民的現有住宅破舊,近期急需建房的住房安置問題,政府在建筑高度、面積等指標上給予一定的控制,但建筑設計其他方面的自由度比較大,目的是讓村民很好的適應從鄉村到城鎮的空間轉移,吸引村民搬遷。首期建設的住宅分布在地塊東南部沿路一線,分布與此有兩點考慮,首先,南邊規劃道路相對在功能性比較單一和次要,第二,這部分區域離林散之故居比較遠,防治首期建設由于建筑質量或管理等方面不如意而影響林散之故居的旅游形象。規劃在此地塊中劃分出宅基地面積為l2㎡—13㎡的若干單元,在建筑層數和建筑外觀材料等方面進行控制,吸引近期需要新建住宅的村民前來自建住宅。層數上控制為兩層,在建筑外觀設計等方面提供參考標準。
后期開發的住宅模式為集體建房,類型有多層公寓和底層院落式住宅兩種。符合城鎮發展的節約土地的原則,在建筑品質上追求更高。分別分布在規劃地塊中部和北部,東部。公寓為4層板式建筑,為了符合鎮區發展中的集約土地的要求,這部分住宅占總建筑量的一半以上,在建筑外觀上比首期村民自建房具有更高要求,而且沿故居路一線的住宅需要符合商住一體的功能。在規劃地塊北部和東部,也就是林散之故居附近的底層院落式住宅規劃為宅基地l70㎡的3層住宅,在建筑質量和外觀形象上都要求能達到同林散之故居和諧統一。
4、結語
林元村居住點的規劃針對當地資源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規劃方針,目的是實實在在的解決農民關心的居住問題,并且挖掘特色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
“新農村建設,規劃先行”,作為規劃設計人員,我們要看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規劃認識和水平,嚴格杜絕任何形式主義的作風,用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進行科學的,系統的,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做特色規劃,規劃出新農村,特色村,為中國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建達.小城鎮住宅區規劃與居住環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5.
【2】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洪災區小城鎮規劃建設技術指南【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
【3】建設部村鎮建設辦公室.全國小城鎮規劃設計優秀方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溫紅娟 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型鋼混凝土梁式轉換結構的施工技術探討 |
下一篇: 銑削型鋼纖維在抗輻射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中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