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9877 次 從《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修訂談磚混房屋抗震設計體系
摘要:磚混結構的房屋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磚混房屋的設計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結合新修訂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從建筑布置,房屋高度,縱橫墻的布置與連接,樓、屋蓋的選型,圈梁、構造柱的設置等方面分析探討磚混房屋抗震設計體系。...
從《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修訂談磚混房屋抗震設計體系
張雅妮
(西安交通大學建筑設計室 710048 西安)
一、前言
砌體房屋以其取材方便,造價低廉在建設工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我國的北方尤以磚混結構的房屋居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砌體房屋尤其對磚混房屋抗震設計有較細致規定。然而在以往的震害中,許許多多的磚混房屋仍然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磚混房屋由于組成的基本材料和連接方式決定了其脆性性質,導致抗震性能較差。為此磚混房屋抗震設計體系尤為重要。
二、平面布置及立面設計
建筑平面、立面布置應盡可能簡潔、規則,結構質量和剛度布置均勻。平面布置復雜,會導致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不重合,在地震力作用下產生扭轉效應,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作用,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有不少這樣的震害事例。因此,對體形不規則的房屋應注意偏離結構剛心遠端墻段的抗震驗算。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房屋重心盡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錯落的立面,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應過高,以免地震時發生鞭梢效應。新修訂的《抗規》3.4.1規定“…不規則的建筑方案應按規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則的建筑方案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同時,《抗規》在3.4.3中規定:不規則的建筑結構應按不同的要求進行水平地震作用力計算和內力調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
三、建筑層數和高度
歷次震害表明,磚混房屋的震害隨著樓層數的增加而加劇。《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08年(修訂)版,在總結國內外歷次震害特別是5.12汶川地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并考慮到加設構造柱防倒塌的抗震效果,制定出了我國在不同設防烈度下的磚混房屋層數和總高度限值,設計時房屋總高度和層數限值應同時滿足。磚混房屋高度和層數不同,其薄弱樓層位置也有差異,一般情況下,四層以下房屋薄弱樓層多發生在底層;五~六層以上房屋,底部兩層墻體抗力較為接近,部分底層墻體的抗力大于二層墻體的抗力,使薄弱樓層位置上移。可見,設計中只增加底層墻體面積或提高砂漿強度等級并不能提高房屋的整體抗震能力。因此,在進行五~六層以上房屋抗震設計時,應適當增加底部一~三層墻體面積及砂漿強度等級,在變化處注意抗震驗算。《抗規》除對房屋層數和總高度限值外,并在注釋3中新增乙類多層砌體“…層數應減少一層且總高度應降低3m”的規定;《抗規》7.1.3中新增“…采用約束砌體等加強措施的普通磚體的層高不應超過3.9m”。
四、縱墻和橫墻布置
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房屋的空間整體剛度和整體穩定性。多層磚混房屋是由縱、橫墻和剛性樓蓋組成的一個具有空間剛度的結構體系,多層磚混房屋一般采用橫墻承重,縱墻成為非承重墻,而外縱墻往往又開洞較大,參與抗震的實墻面積較小,該方向的約束墻體少、間距大,因而房屋該方向的剛度較弱,空間剛度和整體性均較差,抗震能力低。在強地震時,墻體由于平面外的失穩而先行破壞,進而引起整個房屋倒塌(汶川地震中就有不少這樣的震害實例)。而在兩個方向布置適當的縱橫墻混合承重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縱墻的側向變形,增強了空間剛度和整體性,對承受縱橫兩個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彎、抗剪都非常有利。墻體布置時應盡量采用縱墻貫通的平面布置,當縱墻不能貫通布置時,可在縱橫墻交接處采取加強措施,亦可在縱橫墻交接處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并適當加強構造配筋,必要時還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鋼筋,以加強整體性,防止縱橫墻交接處裂開。
多層磚混房屋的抗震能力與墻體面積大小和砂漿強度等級高低成正比,提高墻體面積和砂漿強度等級是減輕震害的有效途徑。對于6、7度抗震設防地區,設計中宜保證磚混房屋的層墻體面積率不低于10%,六層以上房屋層墻體面積率不宜低于12%;砂漿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5。對于剛性和剛彈性房屋,橫墻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積不宜超過墻截面面積的50%,墻厚不小于180mm,單層房屋墻長不小于墻高,多層房屋不小于墻體高度的二分之一。對截面較小的構件要考慮強度設計值的調整(Ya),同時,采用水泥砂漿砌筑的磚墻,由于砂漿的保水性、和易性差,強度也會有所降低。
五、樓蓋、屋蓋的布置以及墻體與樓、屋蓋的連接
樓蓋及屋蓋布置,墻體與樓、屋蓋的連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采用現澆樓蓋及屋蓋,不僅可消除滑移、散落問題,增加房屋的整體性,增大樓板的剛度,對于橫墻較少、跨度較大的房屋,應加強樓、屋蓋的整體性和平面剛度,確保將地震力準確的傳到設計的墻體上。新修訂的《抗規》在7.1.7條第六款規定:教學樓、醫院等橫墻較少、跨度較大的房屋宜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
六、圈梁和構造柱
在多層磚混房屋中設置沿樓板標高的水平圈梁,加強內外墻的連接,增強房屋的整體性。圈梁能夠有效地約束預制板的散落,使磚墻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圈梁作為邊緣構件,可提高樓蓋、屋蓋的水平剛度。在地震作用下,限制墻體斜裂縫的開展與延伸,減輕基礎不均勻沉降對房屋的影響。構造柱設置合理,方能起到增強房屋整體性、改善結構脆性、增加延性的作用。每開間設置構造柱的墻體可增強變形能力,即使墻體開裂后,還可以利用其塑性變形和滑移、摩擦來消耗地震能量。但是,設置圈梁和構造柱后,多層磚混房屋的抗裂能力并未有較大改善,難以保證多層磚混房屋實現“小震不壞”的目標,設計中應加以注意。
七、結束語
如何提高地震區多層磚混房屋抗震能力,一直是設計人員關心的問題,本文結合新修訂的《抗規》以及個人從事結構設計的經驗,就如何提高磚混房屋整體抗震能力,加強房屋抗震設計中的薄弱環節談了一些觀點,希望通過本文能對磚混房屋抗震設計體系的認識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08 年版) GB 50011—2001
2、砌體結構設計規范 GB 50003—2001
3、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 2003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文徑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審核)
·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抗震性能評價方法及不同指標對比研究
2023-9-23
·博士后“土木工程智能建造與工程結構抗震”學術論壇舉辦
2023-6-6
·第一屆青島市高層建筑結構與抗震技術交流會成功召開
2022-7-27
·淺談一個既有建筑抗震鑒定與改造加固
2022-7-27
·淺談高層鋼結構震害特征及制定設計方案時如何提高抗震性能
2020-4-10
·關于鋼筋混凝土分段式連梁抗震性能研究及應用
2019-4-28
上一篇: 短肢剪力墻的配筋要求 |
下一篇: T梁模板設計及制作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