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9309 次 張錦秋 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學 歷:碩士研究生
技術職稱: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名譽理事長
2、1960年9月清華大學建筑系本科畢業
3、1966年2月清華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生畢業(當時中國尚無學位制)
4、1966年2月至今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設計
5、1987年至今任西北院總建筑師
6、1988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7、1993年起連續當選全國八屆、九屆政協委員
8、連續兩屆當選陜西省科協副主席
9、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0、1996年清華大學聘為雙聘教授
11、1997年獲準為國家特批一級注冊建筑師
12、1999、2004年連續兩屆當選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
13、2001-2005年當選為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14、2004年獲西安市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
15、2005年當選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筑師
16、2008年當選全國十一屆人大委員會代表
張錦秋,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1936年10月生于成都。1954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1961-1966年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歷史和理論研究生,師從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設計,1987年至今擔任院總建筑師。
1961年,張錦秋有幸成為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梁先生對中華建筑的熱愛,對建筑理念的堅持,對建筑藝術的執著追求,對張錦秋影響至深。
張錦秋院士是當代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多年來始終堅持建筑傳統與現代結合之路,融城市規劃、建筑、園林于一體,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為城市保護和特色彰顯,為中國建筑文化復興和現代轉型作出了卓越的探索;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系列原則和方法,提出了注重建筑與城市、建筑與環境、建筑與人文關系的和諧建筑理論。她系統、全面地研究了中國傳統建筑理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和而不同”的建筑觀、“和諧建筑”的創作觀,指出“中國建筑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是我國獨特的優勢,既需要薪火相傳、守住靈魂,也需要與時俱進、奮發創新。要使中國建筑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需求相適應,與當代文化相和諧,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能夠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和方案。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地創造出‘源于自己而屬于世界’的新的建筑文化。”她的設計思想閃爍著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呈現出科技創新與藝術創作的完美結合,浸透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彰顯著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代表了當代中國建筑設計創作的主流價值取向。原哈佛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現哈佛大學授予杰出貢獻教授彼得•羅(Peter G. Rowe)稱贊她為中國第三代建筑師的領頭人。
城市的靈魂在于文化,文化的載體在于建筑,建筑的魅力在于特色。張錦秋院士就是這一理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她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為保護和弘揚西安的古城風貌做出了卓越貢獻。張錦秋院士創作出了大量具有和諧之美的城市建筑,陜西歷史博物館、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延安革命紀念館、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以及世園會長安塔等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而又恢弘精湛的建筑作品,開創了“延續盛唐文化、重振東方之都”的中國建筑唐韻新風,受到了各界廣泛認同,對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張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清華大學是學習研究階段,《頤和園后山西區的園林原狀及造景經驗》為代表作;在設計院工作進入建筑創作階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區三唐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群賢莊小區,三項目分別獲國家優秀設計銅獎、金獎及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被譽為“新唐風”;此后她創作的領域擴展到城市設計,西安鐘鼓樓廣場、陜西省圖書館和美術館、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等為其代表作,其中二項獲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三項獲全國優秀設計獎,二項獲建筑學會創作大獎,四項分別獲全國優秀設計一等、銅、銀、金獎;近年來她在建筑創作上又不斷創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天人長安塔、臨潼大唐華清城等。陜西歷史博物館與延安革命紀念館被選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項經典工程。
1、陜西歷史博物館 1983-1987年
2、大雁塔風景區“三唐”工程 1984-1986年
3、扶風法門寺工程 1987-2001年
4、大雁塔南廣場規劃設計 1995-2000年
5、陜西省美術館 1995-1997年
6、西安市博物館 1996-2001年
7、群賢莊小區 1999-2001年
8、黃帝陵祭祀大殿(院)2002年
9、大唐芙蓉園 2003-2004年
10、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 2004年
11、延安革命紀念館 2004-2006年
12、曲江池遺址公園 2007年
13、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 2009年
14、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天人長安塔 2009年
張錦秋1991獲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1994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華大學聘為雙聘教授,1999和2004當選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2001-2005擔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2001獲首屆“梁思成建筑獎”,2004獲西安市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2007任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2010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2010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2012年10月獲中國建筑學會特別貢獻獎及當代中國百名建筑師稱號。2014年9月任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筑分會名譽會長。2015年國際編號為210232小行星命名為“張錦秋星”。2016年,澳門設計師聯合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2015年5月8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編號為210232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這是國際社會對張錦秋獻身建筑事業所做重大貢獻的充分肯定。
有人曾說:“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城市的中央,街邊的轉角,她的作品隨處可見,她讓大唐風韻重新流淌在西安的街頭巷尾。在她的建筑作品中,不僅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紀念館博物館等地標建筑,還有更多實用的城市公共空間。她認為,建筑師不僅是為城市蓋起一棟棟的房子,建筑師的使命是為老百姓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她的建筑作品中,不僅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紀念館博物館等地標建筑,還有更多實用的城市公共空間。她認為,建筑師不僅是為城市蓋起一棟棟的房子,建筑師的使命是為老百姓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西安的鐘鼓樓廣場,被市民們親切地稱為“城市客廳”。在這里,不僅保留了晨鐘暮鼓的風格,廣場下面還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檔商業區,使得原來擁擠在破舊平房中的西安老字號得到新的拓展。如今,開發利用建筑地下空間的做法已很常見,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建筑構想在國內實屬超前,是張錦秋把它從圖紙搬到了古都西安的鐘鼓樓。 文徑網絡設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