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914 次 光與建筑設計
光與建筑設計
吳昊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
建筑與光歷來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早在兩方古羅馬時期,我們就可從萬神廟中看出古羅馬人對光的運用。在萬神廟這個直徑達43.3m的半圓穹空間里,穹頂的上部開了個直徑8.9m的圓洞,而當這個圓洞每將自然光線和雨水泄人那寂靜而幽暗的空間時,建筑頓顯其迷人的魅力和永恒的意義。在東方日本傳統的茶室建筑中,光線更是其生命之精華。當光線穿過茶室精致木框之中的中紙來進行分割時,光在室內靜靜的漫散開來,與黑暗混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種單色退暈的空間。這與我國的庭院建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亮麗的光線投射到山墻及回廊上時,便留下了動人的陰影。而這種陰影里蘊含著一種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讓人在寂靜的場所中體會到大自然那悄聲無息的變化。東方傳統建筑就是憑籍著光這種感性方式,將精細微妙的變化賦予了建筑空間。
“建筑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這是早在60多年前,現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關于光對建筑設計和造型重要作用的贊嘆。當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他對光線的精心組織。例如:朗香教堂。這座建筑不僅是富有像征性和多種意味奇特的藝術杰作,而且它的光線設計也是新穎獨特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窗戶,充分利用了自然陽光的特性,很好的營造出了一種神圣脫俗的教堂空間氛圍。近代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ANDO)同樣認為,建筑設計就是要“截取無所不在的光,”并在一特定的場所表現光的存在。自然光線的引入,除了可以創造空間氛圍外,還可以滿足室內的照明,這樣就可以減少人工照明。依靠自然光可以節約能源,而且能夠增強室內空間的自然感。“有機建筑”的思想就是強調建筑內部的自然觀,強調接近自然,發揮自然因素的作用。
然而在當代,還有一些人并未認識到光這種文化特質。現代建筑將窗戶從結構限制中解放出來,但是現代建筑徹底消除了黑暗,創造了一個“過分透明的世界”。而且隨著技術的擴張使建筑照明變的輕易,導致人們無法感受場所的獨特性。在這之中也意味著人和自然關系的消失。所以我們有必要將要遺忘的空間——光影創造的微妙感加之重溫和發展。下面是一些光影運用 有獨特之處的建筑實例。
埃羅·沙里寧(Ero saarinen)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的克瑞斯基小教堂,圣壇上綴飾的金屬片經過光線的照射,仿若天外之物,置身空間一種圣潔的宗教情感油然而生。這里光的運 用使其本身具有了文化物質,線照射角度的每一次變化,都重新塑造著物體的存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這種處于不斷誕生之中的場所,能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聯想。”光線在這里成了精神的引導者,具有了人文色彩,光被建筑化了。
安藤在建筑用光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追求,與現代建筑的先驅者們相比,他對建筑用光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他通過一系列作品,而非個別作品來體現用光的設計理念。第二,與其他大師不同,安藤不僅在公共建筑設計,而且在眾多私人邸宅設計中,都同樣重視光在塑造空間環境和理想生活方式中的作用。下面的兩個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他的用光理念:
①光的教堂(church of the light)
在這個矩形的混凝土方盒子經由一帶有雨蓬的入口進去,然后穿過一片微光依稀的鍥形空問,最終導向一黝黑的教堂室內。就在這處非常抽像的文脈中,光被安藤用來創造了一種出乎人們想像的用途——一個醒目的“十”字縫隙,被深深切刻在圣嘆背后的墻壁上,不禁使人感到它仿佛連接了另一個神秘的精神世界。沒有多余的擺飾,一種天使即將降臨的和諧,慷慨的讓來做此虔誠禱告的人雨露均沾。不需音樂,暖色系的木頭彷佛就在演奏著清平的圣歌。在其中嗅不到基督受難的苦,反而是靜心的,仿佛這里最能滌盡俗慮的。該建筑具有高度的藝術純粹性,充分體現了安藤有著光明與黑暗對比其存的設計理念。
②水御堂(Water Temple)
水御堂地處兵庫縣淡路島,是日本真言宗的分支寺院——本福寺的增長與擴建。坐落在一座可以觀覽大阪海灣景觀的小山丘上。從建筑上講,日本佛教的巨大屋頂一向是它最有象征意義的要素。而在水御堂的設計中,安藤則選擇了水和富有生命力的荷花作為像征意義的要素,并把它們安排在人流主導的空間序列上。室內為朱紅基調,用色極大膽而強烈,每當夕陽余輝從大廳西側光庭映人御堂,列柱投下長長的陰影,大廳便充滿紅光,給人們一種靜寂神秘和超凡脫俗的深刻體驗。水御堂中體驗到的這種空問序列,并不僅僅意味著要達到一種內在的精神,而且也通過一種光色的逐漸引導變化,最終給參拜者以理想境界的感受。所以可以說水御堂是安藤致力于表現光的顛峰之作。
許多人認為,光在宗教建筑中的運用才是震撼的。其實不然,即使在普通建筑中,只要精心組織,同樣產生動人的效果。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在臨近水池的山墻邊種了一棵造型獨特的松樹,婆娑的影子在光的映照下呈現在白色的山墻上,頓時一幅中國的傳統水墨畫悠然展開。顯然,光對建筑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光不僅僅是開窗所能營造的,體量關系同樣也能營造好的光影效果。
英國著名建筑師羅杰斯(Richaid Rogers)曾在一次“光與建筑”的展覽會說,“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樂器如何捕捉音樂一樣,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總之,光與建筑設計永遠密不可分,值得我們玩味,值得我們為建筑的靈魂而捕捉光,也為光的靈魂而營造建筑。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溫紅娟 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建筑的霓裳——色彩 |
下一篇: 住宅平屋面改坡屋面方法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