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818 次 十五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公開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
第十五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未來城市低碳能源與清潔取暖”公開論壇成功舉行
2019年3月31日,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主辦,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承辦,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協辦的第十五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公開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后廳成功舉行。
本屆節能周的主題為“未來城市低碳能源與清潔取暖”,重點探討和交流在改善民生、治理霧霾以及調整能源結構背景下的“清潔取暖”工程。在公開論壇之前,本次節能周期間已經成功舉辦了“歐洲的低碳能源革命和第四代供熱技術”、“核能供熱技術與應用”、“水熱同輸技術與應用”、“中國未來低碳能源情景和建筑低碳發展路徑研究”、“怎樣發展電力供熱”、“怎樣發展燃氣供熱”、“調試技術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筑及能源系統高效節能發展”、“城鎮清潔能源規劃與技術途徑”、“熱電氣協同能源系統模式”、“熱電聯產余熱回收流程”、“長途輸熱管道系統的安全應對和降低回水溫度的途徑”等專題論壇。
3月31日上午9時,清華大學薛其坤副校長,智庫中心史志欽副主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莊惟敏院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石定寰、住建部巡視員倪江波等專家領導依次為本次公開論壇致歡迎詞,對與會來賓表示歡迎。另有來自發改委、能源局、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科技部、國管局等部門領導,以及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近600名相關人員參加會議。清華大學江億院士、夏建軍副教授分別主持當日上午、下午會議。
薛校長在致辭中提到:“北方地區的清潔供暖一直以來就是我國能源環境領域的熱點話題。2016年1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強調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進而在全國全面啟動清潔供暖;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此外,大氣污染問題也加速了北方城鎮供暖的變革。
在本次公開論壇上,江億院士發布了《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9》并對其做了整體介紹,就我國未來低碳能源結構的發展、城鎮供熱熱源結構的規劃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上午時分,北京市熱力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劉榮從熱源、熱網、末端建筑等方面對我國北方地區供暖現狀進行了梳理。
隨后清華大學吳彥廷博士、付林教授、夏建軍副教授分別對供熱熱源方式的評價和比較、北方城鎮清潔供熱途徑、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做了主題匯報。
在上午會議的最后,江億院士宣布了北方城鎮供暖最佳實踐案例,石定寰、白榮春等專家為十位最佳實踐案例代表進行了頒獎。
當天下午,獲得“北方城鎮供暖最佳實踐案例獎”的單位代表依次對太原市供熱規劃、太古長輸項目、低回水溫度直供熱網、煙氣余熱回收、工業余熱供暖以及熱泵供暖等多個實際項目進行介紹。
隨后,清華大學付林教授、王笑吟博士、李葉茂博士、趙璽靈博士和魏慶芃副教授分別以熱電協同、熱電聯產余熱回收、降低熱網回水溫度、煙氣全熱回收和電熱泵供暖為主題做了匯報。
針對全天的報告內容,會議現場進行了熱烈的提問與討論。倪維斗院士強調為控制我國未來的碳排放總量,能源系統的規劃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實現熱電氣協同、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與會者普遍認為:清潔取暖不僅僅是為了改善當下民生和解決霧霾問題,還應該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城鎮清潔取暖,應該從我國特定的資源、環境以及終端用能分布狀況出發,首先利用現有電廠和其他工業余熱、同時利用天然氣鍋爐房進行調峰,在集中供熱難以達到的地方實行分散供熱。
最后,江億院士對大會論壇進行了總結,對參與論壇的各位領導來賓表示了感謝,宣布本屆建筑節能學術周公開論壇順利閉幕。
本次學術周上發布了《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9》,這是節能周自2007年以來,第十三次發表年度研究報告,該報告已成為社會各界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自2005年起,每年三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現已成功舉辦十五屆,是國內外學術界、企業屆和各級政府在建筑節能領域溝通信息,交流經驗的有效平臺,為傳播建筑節能科學理念,促進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文徑網絡設計整理
原標題:第十五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探討北方地區清潔取暖
(本文來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網 文徑網絡數據中心: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方俊 審核)
特別提示:本信息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